中咨视界

赵宏 | 保障我国钢铁产业链体系稳定的举措建议
发布日期:2022-02-21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钢铁是重要基础原材料,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面对愈发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围绕国内经济稳增长的现实需要,聚焦补链、强链、延链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我国钢铁产业链体系稳定发展水平,对促进和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钢铁;产业链体系;稳定;建议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上接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原料供应链,下通建筑、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消费链,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性大,在国民经济全产业链条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全球持续蔓延,正对全球产业链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严重而深远的不利影响,这既对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科学审视、积极重构产业链提供了机遇。在此形势下,钢铁产业有必要、有义务在扎实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协同上下游产业,共同构建稳定、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为确保完成“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任务做出积极贡献,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更强动力。

一、我国钢铁产业链现状

我国钢铁产业以满足内需为主,历经多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上下游链条齐备、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基本匹配、产品类别基本齐全的钢铁产业体系,具备纵向上下贯通、循环多元发展,横向融合城市服务、金融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

铁矿石、煤炭、焦炭等重要生产原料供应链建设不断增强,基建、房地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主要用钢产业消费链逐渐稳固,品种结构调整、先期介入等价值链提升工作全面推广,全国生产力布局、区域性产业集群配套等空间链优化程度不断加深,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庞大钢铁产业链体系基本构建形成。

(二)产品链不断丰富

钢材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卡脖子”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极地用钢、高温合金、核电用钢、高端装备制造用钢等高端产品自给能力不断提升,轴承钢、汽车板、齿轮钢、电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质量稳定性有效提升,为钢铁产业自身以及装备制造、船舶、汽车等下游用钢产业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必要支撑和关键供应保障。

(三)技术链水平显著提升

钢铁产业以智能化为引领,积极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远程一键炼钢、连铸无人化浇钢、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以高效化带动,无头轧制、薄带铸轧、RKEF、增材制造等一批现代化装备和技术取得突破。

(四)产业链融合积极尝试

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钢铁产业积极尝试多产业链融合,在上游确保资源供应安全,与下游共创产品价值增值,并积极与产业金融、工业服务、城市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能源、电力、化工、建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耦合协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产业链优化提升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我国钢铁产业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钢铁产业链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链健康与稳定程度明显提升,但在百年一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冲击下,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各个环节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持续改进提升。

(一)上游铁矿石战略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5%,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垄断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钢铁产业重要战略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存在安全风险。加之对海外优质铁矿资源掌控力有限,如若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铁矿石出口国因突发事件或其他原因而收紧资源供应,将对我国钢铁产业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危及整个产业链安全。

(二)中游技术实力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升级进程明显加快,但技术实力整体不强,水平参差不齐,钢铁冶炼加工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中间环节,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和潜力,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缺失,部分关键产品技术仍未过关。在智能化方面,“两化”融合深度不够,高炉专家系统、智能炼钢系统、企业ERP系统等成熟的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还未得到普及;在信息化方面,一些中小规模钢铁企业信息化改造动力不足,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起步较晚;在创新方面,对关键理论基础和工艺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深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

(三)下游产业链延伸欠缺深度和广度

产业链延伸是钢铁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关键。但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热轧一次材仍占较大比重,冷轧及涂镀材等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足15%,产业链条在延伸深度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我国钢铁企业跨领域延展产业链条尚未取得明显进展,仍未形成诸如蒂森克虏伯发展电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浦项制铁发展造船产业等打破行业壁垒的跨行业产业链整合重构,也说明我国钢铁产业链在延展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进一步拓宽加强。

三、保障我国钢铁产业链体系稳定的举措建议

笔者建议应着力从补链、强链、延链等重点举措入手,全面稳固提升我国钢铁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一)补链是钢铁产业链稳固提升的首要任务

1.补强铁矿石战略资源供应链

保障铁矿石战略资源稳定供应是我国钢铁产业链稳固提升的重中之重。应积极通过优化税赋、提高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开采力度,努力提高国产矿比例,并重点围绕海外高品位、大储量优质铁矿项目,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海外权益矿比例,共同确保我国钢铁产业链上游战略资源供应“生命线”安全,有效提升钢铁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2.补强海外钢铁生产力布局空间链

把握好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形势逐步好转、国外影响依然严峻的时局,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钢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开展钢铁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并补强我国钢铁产业全球生产力布局空间链,也为下一次全球钢铁产业转移埋下伏笔,开创有利局面。

3.补强“卡脖子”关键产品供应链

目前,我国年钢材进口量仅一千余万吨,再扣除加工贸易项下进口量,真正意义上的“卡脖子”品种和数量并不多。鼓励研发、生产、应用各相关方加强纵向深度合作,创新产学研用协同开发推广应用机制,加快推动高端、关键钢铁材料的推广应用,稳步扩大关键钢铁材料优质增量供给,进一步增强我国钢材产品自主供应能力。

(二)强链是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做强做精中游生产链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抓手,做强做精钢铁产业链中关键的生产制造链。大力提高炼铁系统工艺水平,利用高炉精料和炉料分布控制、热风炉高温送风、高炉富氧喷煤、非高炉炼铁等先进冶炼工艺技术,降低燃料消耗和原辅料消耗;推进炼钢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顶底复合吹炼、少渣冶炼、炉气分析、声纳化渣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冶炼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强化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推进高炉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循环、钢渣综合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改造项目,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2.构建与产业链动态交互的创新链

结合我国钢铁产业链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快推动创新链建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工作,从源头增强钢铁产业链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围绕创新链布局、重构、升级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动态交互,努力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钢铁产业链的竞争实力。

3.推动建设区域性产业链集群

鼓励采用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因地制宜地推动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组团发展,搭建从上游资源供应到下游钢铁制品生产的完整、闭环区域性产业链,形成若干个以钢铁产业为核心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切实提高区域链的长度和强度,进一步稳固提升全国钢铁产业链的健康程度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

(三)延链是钢铁产业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1.深度挖掘钢铁产业价值链

着力提升钢铁产品价值链,引导钢铁企业有序建设钢材精深加工生产线,重点发展冷轧板、涂镀层板等优质高端钢材,支持头部企业在国内外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进一步提高钢材产品附加值。同时,强化先期介入、一站式采购服务、问题解决方案式营销等举措,深度挖掘钢铁产业价值创造潜力,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全面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2.不断拓展钢铁产业服务链

积极拓展钢铁企业功能,实现由钢材生产者向材料供应者、废弃物收纳者、社会服务者转变,支持和鼓励城市钢厂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综合实力,着力培育工业服务业、城市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钢铁产业服务链在相关领域的自然延展,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增强社会责任,促进钢铁企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

3.尝试构建相关多元耦合链

打破行业壁垒,重点支持具有多元化基础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与相关行业构建物质流、能量流合理高效流动的产业生态圈,推动钢铁产业与相关多元产业间的耦合发展,不断创造和加固新的产业链条,稳固提升钢铁产业与相关产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注:原文载自《冶金管理》 2021年第20期,本次发表有改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