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助力农林水利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1-17 作者: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党支部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助力农林水利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党支部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党支部学习贯彻公司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施意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水利事业、自然资源、生态文明、海洋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研究具体落实举措。部门主任、党支部书记邹涤强调,支部全体党员要持续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政策谋划、加大工作力度,并要求全支部党员同志以“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全力推进农林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学习研讨。


农业农村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农村农业处  陈林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党支部书记邹涤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同志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我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相关工作谈一谈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论述,内容全面又言简意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只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方针来遵循,才能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农业这条短腿、农村这块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城乡融合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自身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几年中央各部委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建设,均是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发挥好乡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实现乡村应有的价值。“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长期处于单向流往城镇的境地,而要素持续流失,是造成乡村发展不充分的一大根源。

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振兴,不能搞“一俊遮百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方面都实现了振兴,才是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

报告明确提出的总目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真正的农业强国,在世界上则是屈指可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不成为农业强国,在吃饭问题上还会被人“卡脖子”,那么我国对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难以真正掌握主动权。因此必须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个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报告还对乡村振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八项主要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着力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区域性等矛盾,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应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是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就是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构建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有后发优势,通过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生产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三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了解地方特色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乡村产业必须有特色,当地经济发展才会有起色,通过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群众致富才有盼头、幸福才有奔头。我国农村辽阔,每个乡村特色各异,发展产业也不能搞“千业一面”,需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种养习惯,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特色主业。

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脱贫攻坚要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坚决杜绝返贫的基础上,带动脱贫户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五是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过程中,需保留乡村自身特点的同时提升乡村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对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提升乡村的人居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居住环境差异,使得农村成为与城市互补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养老等需求,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六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营,在理念上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七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让农民对集体资产和财产权利更加清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八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以创新驱动农村金融发展,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构建可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作为一名主要从事农业农村规划相关工作的普通党员,要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嘱托,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政策谋划、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投身三农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生态文明篇

脚踏实地 不负年华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处 赵志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论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咨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和世界一流咨询机构,作为一名生态建设领域的工程咨询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努力练就建言献策过硬本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要求我们要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学习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密切跟踪中办、国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升对重大需求重大问题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努力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结合咨询业务工作实际,提出高水平、高实效的政策建议。

二、聚焦生态环境科学前沿热点,持续强化知识体系更新迭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提升,但跨平台、多尺度、多学科信息融合力度不足,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机理和核心技术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今后工作中,要跟踪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学术前沿,研读最新的国内外生态领域的高级别学术期刊,关注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国际林联等机构组织的高水平学术会议,聚焦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更新迭代现有知识体系,为业务咨询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锚定生态保护修复主责主业,不断提高行业咨询服务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咨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承担了大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委托的与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咨询论证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咨询服务经验,在业界赢得了良好口碑。在今后工作中,要发挥传统优势,紧紧围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和生态保护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锚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关键领域,努力开拓市场业务,提升咨询服务质量,树立专业咨询品牌,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


海洋发展篇

规划引领创新驱动

建设特色海洋强国

生态处 张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大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安排,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统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一、创新引领,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沿海地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重心与国民经济重心高度重合,自北向南形成了环渤海、江浙沪、珠三角三个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洋经济的种类主要有港口航运、海工装备制造、油气矿产开发、捕捞养殖、文化旅游、海洋新能源等主要类别,同时包括科研、教育、勘探、环保、管理等为其提供服务的行业。海洋经济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经济质量,在智能航运、装备制造、海水养殖、油气开发等海洋经济核心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提高海洋科技成果和其他领域科技成果在海洋经济领域转化率,提升科技成果对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均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科学考核海洋科技成果水平。其次是推动海洋经济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船舶制造、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区开发等领域,输出中国产能,实现标准技术走出去,设施体系建起来,资源财富流进来。再次是均衡海洋经济区域分布。我国海洋经济整体呈现南强北弱的特点,在政策支持、项目落地等方面对北方给予适当的倾斜,集约环保开发北方海岸线,促进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二、陆海统筹,促进海洋生态持续性好转

根据多年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虽然我国开展了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入海排污口整治、渤海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专项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但是局部海域总氮、总磷超标等现象仍然存在。涉海工程建设,大规模粗放式的围填海等,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仅对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沿海区域的责任,需要流域、区域协同努力,需要在技术、资金、产业上共同发力,严格控制入海排污口,河流、海上活动对海洋的污染输入,提高对赤潮、藻华等水质风险事件的机理研究和应对。

三、担当作为,有力维护海洋利益安全

海洋安全主要体现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上搜救,海上突发事件应对。在南海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巨大,需要加强对岛屿和油气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随着海上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船舶失事,溢油事故仍不时发生,需要加强海上应急抢险能力的建设,优化职能机构设置,提升船舶装备的配备,强化北斗通信应用,提升人员的技能,综合提升海上应急抢险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

四、互利共赢,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党的二十大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以本职工作为基础,规划引领,创新驱动,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资源篇

踔厉奋发 继往开来

为服务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自然资源处 袁振伦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期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通过电视全程观看会议,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当地的二十大报告。会后,通过进一步学习,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让我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汇报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重大意义和会议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非凡,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方向、报告的灵魂,党的二十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主题鲜明、内容全面、新意突出,明确了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以什么样的思想认识、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以饱满政治热情和良好工作状态投入到工程咨询事业中。

二、主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咨询业务相结合

报告总结了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咨公司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深度参与国家各项重大工程,在过去十年间,领导和同事们参与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项目,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件大事献出了中咨力量,身为中咨公司的一员,我感受到了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名生态领域工程咨询工作者,这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下阶段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补齐生态环保设施短板,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同推进构建赤水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三、勇于担负新时代青年职责使命

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踔厉奋发,为公司加快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和世界一流咨询机构添砖加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出更大贡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水利事业篇

砥砺前行 乘势而上

助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水利处 邢智慧

党的二十大为全国人民绘就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提出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做的报告后,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同时也对今后自身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在这历史性时期里,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这是中国之治下水利治理的骄傲。

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此为根本遵循,沿着新时代新征程水利事业发展方向,牢记“国之大者”,科学研判时与势,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科技引领,坚持深化改革,继续秉承“公正、科学、可靠、敢言、多谋、慎断”的中咨精神,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做好水利咨询研究工作。

三是把水利工作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敢在刀上磨,勤在事上练,在复杂环境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锻炼、成长成才。锤炼品质修为,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锻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祖国水利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文中图片由作者及景峰、吴亮等提供,水利事业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网站。